top of page

揭開刻板印象的面紗:重新認識香港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

  • Mind Canvas HK
  • Jul 15
  • 4 min read

Updated: Sep 26

近年來,全球對神經多樣性的認識日益加深。然而,在香港,無論是在教育還是整個社會環境,有特殊教育需求(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的學生仍然面對一定程度的社會污名和誤解。

香港心途慈善創辦人—陶佩琦小姐多年來親身參與教導與陪伴許多學生,深深感受到也許他們在社交或學術上有困難,但在藝術、體育及創意方面卻展現出令人驚嘆的天賦,學生的純真與熱誠令她深受感動,啟發了她創立非牟利慈善機構 —— Mind Canvas HK,希望能透過這個平台支援SEN學生與其家庭。

ree

認識神經多樣性

經多樣性一詞於1990年代末被提出,強調大腦運作差異應如同性別、種族差異一樣受到尊重[1],而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讀寫障礙(Dyslexia)和協調障礙(DCD)等神經發展狀況,其實是人類認知功能的多樣表現,並非病理缺陷。


現今研究提倡以個人為本、強項導向的干預方式,教育與支援應更著重於提升學生的適應力、心理健康與生活質素,而非通過一刀切的干預措施減輕神經多樣性的徵狀。


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儘管全球對神經多樣性的理解不斷加深,香港社會仍流傳著一些錯誤觀念,阻礙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發展和融入社會,當中包括:

  • 「SEN學生智力低下」:這是一個嚴重的誤解。智力是多元化的,許多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的智商處於平均或以上,並且在視覺思維、音樂或空間感知等非傳統領域表現出色。

  • 「SEN學生具有破壞性」:擾亂課堂秩序等行為差異往往反映感官處理困難或未被滿足的需求,並非故意搗亂。輕易將這些學生標籤為「麻煩製造者」不僅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更加會進一步邊緣化他們。

  • 「SEN學生應與主流學生分隔」:隔離教育會加劇社會排斥,剝奪了與同儕學習的機會,阻礙共融發展。當融合教育得到適當的支持,反而有助彼此學習,將惠及所有學生。


根據教育局(2021)的調查數據,超過70%的SEN學生家長表示,他們的孩子曾被標籤或排斥,這反映了改革公共教育和系統的迫切性。


偏見對SEN學生的心理影響

社會上針對「SEN學生」的偏見會對他們造成嚴重心理創傷,包括焦慮、抑鬱、自我否定與拒學等。長期處於不被理解或貶低的環境,會導致內在污名化,嚴重阻礙他們的心理與社交發展[4]。


此外,家長也會承受「關聯污名」(Courtesy Stigma),出現罪疚、自責、逃避社交等行為,嚴重影響照顧者的心理健康,進一步加劇家庭壓力。


扭轉偏見:從缺陷到潛能

我們應跳出「缺陷模式」,欣賞神經多樣性帶來的獨特優勢,例如:

  • 自閉症譜系障礙學生通常擁有誠實的特質、擅長於觀察細節、具備結構化思維

  •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學生通常充滿創意、直覺敏銳,而且適應力強

  • 讀寫障礙學生更傾向展現出眾的空間推理以及創新能力


Baron-Cohen指出這些特質不僅在學術環境中,在職場和更廣泛的社會中皆能提供實質貢獻[2]


家長、教育工作者與社區的角色


家長

家長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子女的自我形象與抗逆力。社區支援、心理教育及家長小組可幫助他們建立正向觀念與互助網絡。 


教育工作者

教師是推動共融教育的關鍵。因此,鼓勵更多教師接受融合教學、普及設計學習(UDL)與行為管理的培訓,並與專業團隊合作制定個別學習計劃(IEPs),於支援SEN學生而言至關重要。


社區與非牟利機構

Mind Canvas HK 等機構可以舉辦展覽、表演與工作坊,通過為SEN學生提供發揮才能的平台,讓公眾看見他們的閃光點,促進理解與接納。


共建共融香港

要打造一個真正共融的香港,我們必須付出超越單一界別的努力,凝聚整個社會的力量,主動擁抱並支持神經多樣性。共融不只是學校或家庭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的集體承擔。唯有當我們跨界合作、共同發聲,才能真正打破障礙,扭轉成見,推動理解與接納。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

  • 推動跨界協作:鼓勵政府、非牟利機構、教育界、醫療專業與商界建立協作網絡,共享資源與知識,支援SEN學生全方位成長。 

  • 促進公眾倡議和文化轉變:透過發起媒體活動、社區講座與公開展覽,真實呈現SEN個體的故事與才能,將大眾觀點從「限制」轉向「潛能」。 

  • 鼓勵企業與市民參與:商界與社區領袖具備塑造共融文化的影響力,可推動多元共融的職場政策與大眾接納。

  • 賦能青年聲音:年青一代擁有強大的改變力量,我們應讓SEN學生與其同儕參與共融政策的制定與推動,共同建構屬於他們的未來。


一個真正共融的香港,始於每個人對差異的理解與尊重。透過教育、同理心與社會動員,我們能共同建構一個無論其神經特質如何,每位市民都能被接納、被欣賞並發光發亮的家園。 


結語

刻板印象不只是誤解,它們更是阻礙成長與展現潛能的大山,但只要我們以強項為本,積極推動具包容性與社區參與的支援方式,SEN學生通往成功與自信的道路近在眼前。 


參考文獻:

  1. Singer, J. (1999). "Why can't you be normal for once in your life?" From a "problem with no name" to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ategory of difference.

  2. Baron-Cohen, S., Ashwin, E., Ashwin, C., Tavassoli, T., & Chakrabarti, B. (2009). Talent in autism: hyper-systemizing, hyper-attention to detail and sensory hypersensitivit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64(1522), 1377–1383.

  3. Education Bureau (2021). Survey on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Parental Experience.

  4. Corrigan, P. W., & Watson, A. C. (2002).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stigma on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World Psychiatry, 1(1), 16–20.

  5. Robertson, S. M. (2010). Neurodiversity, quality of life, and autistic adults: Shifting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focuses onto real-life challenges. Disability Studies Quarterly, 30(1).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