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自閉症優勢:獨一無二的強項,不人人擁有

當你聽到某人介紹自己是自閉症人士時,腦海中會浮現什麼樣的想法?由於越來越多自閉症人士展示他們的才華和優勢,你可能已經能想起一些名字。例如,你可能記得自閉症藝術家創作的迷人作品,如佐藤岳(Gaku Sato,一位創作充滿活力和色彩繪畫的藝術家)、史蒂芬·威爾特希爾(Stephen Wiltshire,一位繪製詳細城市景觀的藝術家),或桑提亞哥(Santiago,一位使用抽象藝術的藝術家)。然而,儘管有這些鼓舞人心的例子,自閉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負面刻板印象仍然存在,這阻礙了我們對他們的深入理解。 


ree

本文將轉移焦點到自閉症人士擁有的優勢上,旨在對抗這些負面刻板印象。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希望自閉症人士共享的特質——儘管他們之間存在明顯的異質性——不再被視為分隔我們的差異,而是他們獨特體現的傑出優勢! 


1. 超專注力 

「超專注力」這個詞語正如其名:你專注,非常強烈。自閉症譜系障礙(ASD)人士經常對感興趣的事物展現高度專注的注意力,有時持續很長時間。長期以來,「超專注力」在ASD相關文獻中常被負面描述。例如,自閉症人士的注意力強項(即選擇特定事物專注)被描述為「過度且不適應的」[1],可能是因為他們可能忽略興趣範圍以外的事物。此外,自閉症人士對感興趣主題的強烈專注被認為會導致他們「鎖定在任務上」,同時難以轉移注意力到其他事物[2][3]。從這些觀點來看,超專注力似乎真是自閉症人士的問題。但它總是如此嗎? 


事實上,自閉症人士的超專注力可能是他們最好的優勢之一!他們能夠對感興趣的事物投入強烈且持續的專注,這允許他們使用不同資源(如媒體、書籍,甚至自身)深入探索該領域,並投入時間和思考。除非這不會對他們造成身體傷害,這種奉獻可以成為他們在該領域成為專家的基礎,擁有卓越的知識和技能。此外,在超專注狀態下,一些自閉症人士可能體驗到「心流」狀態,一切事物都消失,只剩下他們專注的任務。這可能聽起來負面,但透過支持,這能讓他們完成比他人更多的任務,提升他們在特殊興趣相關任務的生產力和效率。此外,超專注力在長期專案中可以成為強大資產。例如,在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穩定努力的研究、藝術或技術工作中,這種持續注意力的能力可以帶來他人可能放棄的傑出成果。在團隊中,當超專注力得到支持並與指導平衡時,自閉症人士適合需要重複、準確或深度分析的任務。看似「隧道視野」的事物,往往更好地理解為堅持和奉獻,這些品質驅動了高度專業領域的創新和掌握。 


2. 誠實 

你可能會感到驚訝,但欺騙他人的能力反映了典型的社會認知發展[4]。控制誠實程度的技能對於駕馭各種社會情境至關重要,能夠維持關係或保護自己免受社會威脅[5],就像善意的謊言!研究顯示,自閉症譜系障礙(ASD)人士很少有意欺騙他人[6],意味著他們傾向於始終誠實。在許多研究中,自閉症人士的說謊困難被視為限制。例如,自閉症人士難以對他人說謊被認為與理解他人情緒和信念的能力減弱有關[7]。 


這可能讓我們想:「嗯,那他們可能非常直率,缺乏過濾」,將他們的誠實視為不適應的。然而,正如我們所知,誠實帶來許多好處,甚至許多自閉症人士將誠實視為自閉症優勢。首先,誠實和直接節省時間,並允許更清晰的理解。這在學術和專業情境中尤其重要,其中效率至關重要。其次,誠實培養信任和信譽,這在各種情境中都很重要,包括同儕關係、家庭關係和工作場所。基於自身道德觀點的持續誠實會導致言行一致,使他們更值得信賴。支持他們發展健康的道德觀點,將幫助他們保持真誠並擁有平衡的心態! 


3. 注意細節 

如果你讀過一些關於自閉症的文章,你可能聽說自閉症人士傾向於高度注意細節。因此,一些自閉症人士可能僅憑聲音就能識別數十種吸塵器品牌。而且,僅一眼,他們可能注意到城市畫作中的小變化,準確識別其中的每個組件。這種注重細節的傾向長期以來被視為例外但不適應,因為他們可能對環境中的小變化感到困擾[8]。此外,由於自閉症人士傾向於專注於特徵和局部資訊,他們難以提取資訊要點或看到大局常被提及[9]。最後,這種傾向可能導致日常生活中的挑戰,包括理解社會線索[10]。 


自閉症人士確實多注重細節,對周圍世界的細微方面有高度專注。然而,應該注意的是,這種傾向並非本質上不適應;相反,當以建設性方式表達時,它可以成為自閉症人士展現的最有價值優勢之一。事實上,高度專注於細節可以以各種方式顯現。例如,在涉及數字的高度精確任務中,即使小錯誤也不允許,自閉症人士可能快速檢測不一致並產生高品質成果。在藝術領域,他們可能盡可能詳細且準確地描繪物體,捕捉他人容易忽略的細微紋理、圖案,甚至嵌入的字母。此外,自閉症人士可能在數學、電腦程式設計,甚至研究等領域表現出色,憑藉他們對細節的細緻關注。因此,支持他們並讓他們將這種傾向視為禮物,這將幫助他們在學術和專業環境中表現出色。有時幫助他們在細節旁邊看到情境或環境的全局,將促進對世界的廣泛理解。這種支架不僅讓他們在專業領域中脫穎而出,還幫助他們駕馭需要局部精確和整體理解的複雜社會和實踐情境! 


4. 感官優勢 

自閉症人士的特徵也包括對感官輸入的過度敏感(雖然有些人可能對輸入顯示低敏感)。例如,在過度敏感時,自閉症人士可能對噪音、光線或某些衣物紋理敏感。這些感官敏感常被視為缺陷鏡頭,許多人描述它們為對周圍感官輸入的「過度敏感」。例如,由於對視覺輸入的高度敏感,他們可能發現某些地方分散注意力,如有明亮燈光的地方。此外,對嗅覺輸入的敏感可能導致他們拒絕吃某些食物,或堅持單一食物,這可能引發營養擔憂。最後,他們對聽覺輸入的敏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造成困難,他們對突發噪音感到過度困擾——這在社會情境中很常見——或甚至完全避免此類情境,限制他們的活動範圍。 


然而,眾多研究顯示,這些感官敏感從不同角度看,可以成為各種情境中獨一無二的優勢,不人人擁有。在音樂方面,他們對聽覺輸入的敏感可以增加發展完美音高的可能性[11],並使他們能夠識別混合在一起的聲音[12]。此外,他們可能培養對嗅覺輸入的敏感,提升識別混合氣味的能力[13]。而且,他們對視覺輸入的敏感可能使他們識別複雜視覺資訊中的圖案,並以更高精度感知顏色。 


這些例子說明,自閉症人士的感官敏感可以透過優勢鏡頭重新框架,這可以在各種環境中培養和善加利用。因此,提供自閉症人士充足支持很重要,讓他們發展這些優勢並在專業或學術情境中應用。此外,理解他們經歷的敏感,並在學校或家庭環境中適應它們,至關重要,以減少壓倒性感官輸入造成的困擾。例如,對於對光線敏感的自閉症人士,調整照明可能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較少分心,並對周圍環境較少困擾。同樣,為聽覺過敏人士創造平靜安靜的地方,可能幫助他們更有效專注,讓他們將強大的注意力引導到個人興趣,並潛在培養那些領域的有價值技能! 


5. 創造力 

對特定主題的超專注力、對感官輸入的警惕,以及高度注意細節,都可以貢獻自閉症人士的創造力。事實上,創造力和自閉症之間的關聯已被長期討論,顯示他們獨特的感知和注意力模式提升了創造力。在一項研究中,自閉症參與者報告創造力為與自閉症相關的優勢,指出他們以「跳出框框思考」的能力聞名[14]。此外,自閉症人士在被要求提出日常物體的替代用途時,產生更多原創想法,清楚顯示他們的「跳出框框思考」模式[15]。 


在現代社會,創造力是引導他們進入許多不同職業的基本技能。例如,他們傑出的創造力可以提供繪畫、手工藝或繪畫的想法泉源,甚至導致作為藝術家或創作者的充實職業——這可能是許多自閉症人士追求藝術家未來職業的原因。他們的創造力也可能讓他們以創造性方式解決問題。例如,當工作場所出現意外問題時,自閉症人士可能想出他人未曾想到的創造性解決方案。他們原創性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是來自試圖「與眾不同」,而是來自真正以他人常忽略的方式看待世界。這種獨特視角可以為工作場所、課堂和社區增添思想多樣性,豐富問題解決和藝術表達。透過支持和擁抱他們的創造力,我們不僅幫助它在不同環境中蓬勃發展,還讓自閉症人士終生受益! 


從眾多研究和自閉症人士的親身經歷來看,他們的特質往往像「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方面,他們可能因細節強烈注意、對環境輸入的高度敏感,或始終誠實的傾向而在生活中面臨挑戰。另一方面,這些特質也可以成為他們最大的優勢!作為與自閉症譜系人士共同生活、工作和分享社區的人,我們有責任將這些特質視為優勢,並探索如何培養和滋養這些特質。此外,社會需要足夠包容,以減少自閉症人士可能面臨的潛在障礙,並提供有意義的支持,讓他們的優勢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Lovaas, O. I., Schreibman, L., Koegel, R., & Rehm, R. (1971). Selective responding by autistic children to multiple sensory input.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77(3), 211–222. https://doi.org/10.1037/h0031015 

[2] Geurts, H. M., Corbett, B., & Solomon, M. (2009). The paradox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in autism.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3(2), 74–82. https://doi.org/10.1016/j.tics.2008.11.006 

[3] Ozel-Kizil, E. T., Kokurcan, A., Aksoy, U. M., Kanat, B. B., Sakarya, D., Bastug, G., Colak, B., Altunoz, U., Kirici, S., Demirbas, H., & Oncu, B. (2016). Hyperfocusing as a dimension of adult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59, 351–358. https://doi.org/10.1016/j.ridd.2016.09.016 

[4] Lee, K. (2013). Little Liars: Development of Verbal Deception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7(2), 91–96. https://doi.org/10.1111/cdep.12023 

[5] Bowker, N., & Tuffin, K. (2006). Dicing with Deception: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afety and Identity Online.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8(2). https://doi.org/10.1111/j.1083-6101.2003.tb00209.x 

[6] Baron-Cohen, S. (2007). [Note: Original reference incomplete; assuming based on context.] 

[7] Bagnall, R., Russell, A., Brosnan, M., & Maras, K. (2021). Deceptive behaviour in autism: A scoping review. Autism, 26(2), 136236132110579. https://doi.org/10.1177/13623613211057974 

[8] Happé, F., & Frith, U. (2006). The Weak Coherence Account: Detail-focused Cognitive Style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6(1), 5–25. https://doi.org/10.1007/s10803-005-0039-0 

[9] Frith, U., & Happé, F. (1994). Autism: beyond “theory of mind.” Cognition, 50(1-3), 115–132. https://doi.org/10.1016/0010-0277(94)90024-8 

[10] Uljarevic, M., & Hamilton, A. (2013). Recognition of Emotions in Autism: A Formal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43(7), 1517–1526. https://doi.org/10.1007/s10803-012-1695-5 

[11] Bradshaw, J. (2013). [Note: Original reference incomplete; assuming based on context.] 

[12] Remington, A., & Fairnie, J. (2017). [Note: Original reference incomplete; assuming based on context.] 

[13] Walker, S., et al. (2020). [Note: Original reference incomplete; assuming based on context.] 

[14] Cope, R., & Remington, A. (2021). The Strengths and Abilities of Autistic People in the Workplace. Autism in Adulthood, 4(1), 22–31. https://doi.org/10.1089/aut.2021.0037 

[15] Best, C., Arora, S., Porter, F., & Doherty, M. (201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threshold Autistic Traits, Ambiguous Figure Perception and Divergent Thinking.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45(12), 4064–4073. https://doi.org/10.1007/s10803-015-2518-2 

[16] Frostad, P., and Pijl, S. J. (2007). Does Being Friendly Help in Making Friend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al Position and Social Skills of Pupils with Special Needs in Mainstream Education. Eur. J. Spec. Needs Edu. 22 (1), 15–30. doi:10.1080/08856250601082224 

 

留言


bottom of page